Kaiyun网站Kaiyun网站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近年来,在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济南以产业链补链强链为核心抓手,持续激活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动能,推动产业能级不断跃升,绘就了一幅多点突破、集群共进的工业高质量发展画卷。
市中区作为济南市的中心城区,在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中,紧扣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以“产业回归、工业回城”为突破口,全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2023年至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从155.7亿元攀升至177.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年领跑全市,通过产业升级、数实融合、生态优化“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走出一条极具特色的工业强区之路。
市中区锚定“3+2”主导产业定位,深度融入全市“13+34”标志性产业链体系,形成多点开花的产业发展格局。人工智能领域,以科大讯飞、商汤科技为龙头,集聚40家重点企业,总规划算力达4600P,建成区域性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新能源装备产业依托“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双省级战略优势,2024年产值突破70.4亿元,成为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标杆;空天信息产业成果丰硕,多家企业创新成果入选市级场景能力清单,2024年实现营收131.6亿元;高端软件产业多元发展,打造14个国家级优秀产品案例,2024年产业规模达354亿元;汽车产业聚焦新能源整车制造与核心零部件生产,加速布局重大项目,百亿级产业集群雏形初现。
此外,市中区还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工业升级核心驱动力,全力推进“智改数转”行动。目前已建成5G基站5481个、确定性网络1.45万公里,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通过实施“一企一策”数字化改造,累计打造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15个,培育未来集团等13家亿元级数字化服务企业。2024年,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156.7亿元,成功获评山东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成效明显区”及“DCMM贯标先进区域”,成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典范。
在政策支持方面,市中区出台《市中区“十大产业链群”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市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为产业发展提供顶层设计。在营商环境打造上,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创新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对表提升工作办法》,深化“暖企助企兴企”行动,持续擦亮“来市中好办事”服务品牌。政策与服务双轮驱动下,企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2024年新增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54家(较上年翻一番),省级瞪羚企业22家(同比增长2.6倍),培育数量创历史新高。
视线转到黄河岸畔。拥有济南市最长的黄河岸线的济阳区锚定“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深度融入全市“13+34”标志性产业链体系,全力推进制造业产业链群提级增效,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破题起势,成为济南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增长极之一。
食品饮料产业集聚壮大。汇聚旺旺、统一、康师傅等160家知名食品企业,食品工业占全区工业产值超50%。其中,旺旺食品成为大陆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生产基地。延链配套有印刷包装、机械制造、检验检测等链群企业320家,构建完整产业体系,获评“全国十大食品工业强县”“全省特色优势食品产业强区”。
智能制造产业升级转型。围绕比亚迪融链补链固链,引进东风李尔等新能源汽车配套项目20个。作为中国液压升降平台之乡,着力推动成立行业协会和标准体系建设,集聚全区491家企业抱团发展,其中,矗峰重工已跻身“全球高机制造商20强”。延链发展家用电梯产业,全区现有家用电梯生产企业211家、销售企业532家,成为全国家用电梯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传统制造业加速升级,大自然新材料成为全球五大醋酸纤维企业之一,海冠电力、奥锐激光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好为尔智能化食品加工切割机全国市场占有率达70%。
生物医药产业初具规模。现有规上生物医药企业6家,年产值超过20亿元。其中,汉方制药复方黄柏液涂剂填补了我国外用清创复方中药制剂空白,铂源药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特殊食品产业蓄势待发。抢抓特殊食品产业风口,规划建设全国首个以特医食品为主导产业的园区——中国(济南)特殊食品城,成立山东省首个沿黄地区特殊食品产业联盟,特殊食品城一期、特殊食品产业基地有序推进,嘉能嘉、晏龙国科等项目年内有望建成投产,行业隐形冠军亚西亚药业进一步巩固全球最大食用胆碱生产企业地位,济阳区获评“特殊食品产业集群示范基地”。
走进中国重汽莱芜工厂焊装车间,110台机器人机械臂精准作业,焊花如星光闪烁;109台自动导引运输车穿梭往来,织就高效生产网络。车间里的火热场景,正是莱芜产业版图上跳动的强劲脉搏。工业是莱芜发展的根基与底气,近年来莱芜区紧握工业强市“接力棒”,向着“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省会城市副中心”目标全力奋进。“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三大战略协同发力,推动区域经济突破千亿大关,2024年工业总产值达1307亿元,稳居全市第二,“山东省工业强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区”的荣誉,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发展加速度。
汽车产业引擎作用持续增强。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带动重汽济卡年产量突破10万辆,30家配套企业集聚形成“整车+零部件+物流”全产业链生态。2024年汽车产业链产值突破350亿元,今年上半年仍保持10.4%的稳健增速,“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名片愈发亮眼。
现代医药产业崛起势头迅猛。鲁中国际生物谷培育宏济堂、华涛药业等9家骨干企业,产能持续释放;互联网医院、医药贸易同步发力,2024年产业产值实现翻番,构建起贯通研发、生产、流通的黄金产业链条。
钢铁产业突破传统发展路径。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推动产品向高端升级,医用钢、车用钢、海洋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持续迭代,“钢铁+汽车”“钢铁+医药”跨界融合成效显著,实现从“靠钢吃饭”到“用钢发展”的转型跨越。
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电子信息产业园内,首块LED屏成功下线个链群项目落地生根,产业生态逐步完善,正加速向五年建成百亿集群目标迈进。
新能源装备产业聚势成圈。以正泰电缆、泰莱电气为龙头,26家链群企业深耕氢能、储能领域,全国首个“高压级联+集中液冷”储能项目成功落地,“制备+储运+应用”的氢能全产业链闭环基本形成,今年产值将突破50亿元。
从智能车间的高效生产到产业版图的多维拓展,莱芜正以链式发展书写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钢城区作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全省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及全省钢结构建筑装配式住宅产业集中示范区,在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步履坚实。
为持续激发产业活力,钢城经济开发区牵头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联盟以装配式建筑为突破口,依托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生产基地,运用智能工业化技术及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绿色转型。目前,联盟已培育山东高速莱钢钢构、莱芜钢铁集团建筑安装工程、山东鲁碧绿色建筑科技等多家龙头企业,吸引30余家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
“抗震性能优良、建设周期大幅缩短、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回忆起去年承建某学校教学楼项目时的场景,项目现场负责人深有感触,“当时全部建筑材料都由山东高速莱钢钢构提供,零件在工厂预制完成后,运到工地就能像搭积木一样直接安装,真正实现了又快又好。”
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钢城区的楼房、体育场馆、工业园区、桥梁等建筑项目,已成功将“工地”搬进“工厂”,把“建造”转变为“智造”。“公司已构建起钢结构研发、设计、制造、安装、建筑施工、物流贸易的完整产业链,钢结构构件年加工量达10万吨,通过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创新,个性化订单持续增长。”山东高速莱钢钢构副总经理陈业鹏介绍道。
走进诚安建材生产车间,机械臂宛如灵动舞者,沿着数字化模型精准堆叠混凝土浆料,一座造型别致的园林景观小品初具雏形。据企业技术负责人介绍,该设备生产的混凝土构件已成功应用于城市园林景观、艺术装置、特色建筑外立面等领域,实现建筑美学与功能实用性的深度融合。在装配式建筑产业升级浪潮中,3D打印技术正以“设计-生产-施工”全链条革新,推动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个性化方向转型。作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钢城区通过技术融合与场景创新,形成以混凝土3D打印为核心、多材料协同应用的特色发展路径,为装配式建筑产业注入全新动能。
从数字经济融合典范,到特色产业集群隆起;从链式发展能级跃升,到智能建造技术突破,济南工业版图上的每一处亮点都在诠释“产业强则经济强”的深刻内涵。如今的济南,正以产业链为骨、创新为魂、集群为势,在工业强市的道路上步履铿锵,为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工业动能。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王璐敏 秦政 张群 高敏 杜娜 通讯员 周志昊 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