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理与心理同时发生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如同航行在海面上的船只,既渴望独立探索世界,却又在情绪的暗流中摇摆不定。很多父母发现,这个阶段的亲子关系从“温馨的沟通”转变为“情绪的对立”。
日前,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女士在浦发银行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主题讲座,以“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智慧”为主题,帮助青春期家庭走出养育困境。
人生有两个时期比较麻烦,一个是更年期,另一个就是青春期。青春期大概从12岁开始,一直延续到24岁(因为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
青春期的孩子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比如身高骤然增长、心肺功能增强、第二性征显现、激素水平增高等。
但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理变化,比如逆反心理。越是事业成功的父母,越不愿意把选择权还给孩子,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最明智的,希望能够替他做更好的选择。
一来二去,导致孩子逆反了。逆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硬反”,你说东他说西;还有一种是“软反”,孩子直接躺平了。
不少孩子曾带着强烈的情绪向我倾诉:“我现在这样,就是我爸妈造成的!”接下来就讲讲几种典型的亲子关系。
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内心世界变得细腻敏感。这时,妈妈的眼光尤为重要。如果旁人评价:“你家女儿五官挺好看,就是皮肤黑了点。”懂得欣赏的妈妈会笑着反驳:“这叫小麦色,多有活力!”这样的妈妈,给予女儿的不仅是外貌上的认可,更是从心底传递的价值感。
可现实中,许多家长对女儿百般挑剔。我曾经在临床见过这样一家人,父母带着患抑郁症的女儿,捧着一沓病历问:“如果休学一年,女儿读书跟不上怎么办?要不要单独找老师一对一补课?”女儿为什么抑郁?答案呼之欲出。
父亲与儿子的关系,在儿子身高超过父亲的那一刻,会发生悄然变化。那个曾经需要保护的小男孩,突然成了与父亲比肩的少年,不少父亲仍困在“权威者”的角色里,动辄教训,导致父子开始“不对付”。
聪明的父亲会放下“辉煌往事”,跟儿子分享自己年少时的“傻事”:“我当年可比你笨多了!”这样的交流,能让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到朋友的力量。一起吃饭时小酌一杯,聊聊生活趣事,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下成长的男孩,往往在同龄人中更有勇气与担当。
有些母亲会将情感过度寄托在孩子身上。从叫早、整理房间,到监督玩手机,母亲看似是为孩子操心,实则在无意识中紧紧“缠绕”着孩子。
这背后藏着母亲渴望靠近孩子的深层需求。一位初三妈妈曾满脸苦恼地抱怨:“孩子吃饭、上厕所、洗澡都抱着手机,这可怎么办?”细想之下,孩子在校10个小时都没有手机,回到家放松片刻又能怎么样呢?过度管控手机,表面是为学习焦虑,其实是母亲用“监督”的方式填补内心的不安。
有对龙凤胎的家长曾咨询我:“为什么女儿优秀,儿子却问题不断?”在我的追问之下,发现母亲进儿子房间的频率是女儿的八九倍。
事实证明,那些被父母“放手”的孩子,往往能更自在地成长,除非他们本身存在一些先天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通常知道自己该学会自控,可现实却常常事与愿违。就像被牵着线的木偶,只要外界的“他控”力量不消失,他们就很难挣脱束缚。
家长要做的,是给予信任,且这份信任得是持续的、有耐心的。哪怕孩子只做到了25%,也要继续鼓励;做到50%,就给予更多肯定;直到75%,一步步见证孩子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个体。一旦中途失去信任,孩子的努力就可能归零,一切又得从头开始。
当孩子步入初中,学习模式也需要转变。家长不妨告诉孩子:“现在你是初中生了,要慢慢自己管理学习。遇到问题,随时叫我们;没问题,我们就不打扰。” 用这样的方式,告别被外界推着走的学习状态。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独立,享受与朋友瞒着家长出去玩的自由,那是一种“我能掌控生活”的成就感;可一旦闯了祸,又会渴望父母的庇护。
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些独享时空的机会,比如外出一两天,让孩子独自在家。当孩子发现自己能独立解决吃饭、睡觉这些日常琐事。
而当孩子陷入困境,家长及时出现,一句 “别怕,爸爸妈妈在”便是最温暖的托底。这种既鼓励独立,又适时给予依靠的相处模式,才能满足孩子内心的双重需求 。
每个孩子在青春期都要经历蜕变的阵痛,有人能快速完成这场蜕变,早早确认理想中的自己;也有人会陷入消极的自我认知,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在原地踏步。
大多数孩子则在两者间摇摆不定,时而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对未来充满憧憬;时而又陷入自我怀疑,觉得事事不如人。
在这个过程中,同伴的评价成了关键因素。一旦孩子在同伴关系中受挫,被群体排斥、遭受恶意对待,或者总觉得别人在说自己坏话,会陷入痛苦,难以完成自我认知的整合。所以,家长也要避免给孩子贴上界定性的负面标签。
如果青春期的孩子每天的心思按十分来算,可能有七分都花在了琢磨如何与同伴相处上。那些在社交中“落单”的孩子,即便天资聪颖,在高中阶段也会面临巨大挑战。社交困境大致分以下几类:
技巧缺失型:多为男孩,与人交流时不敢抬头、眼神躲闪。这往往源于封闭的成长环境,孩子缺少接触他人、锻炼社交能力的机会,久而久之,成了被忽视的 “小透明”。
心态敏感型:女孩居多,别人一个眼神就能让她们反复揣测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因为过度在意他人评价,故意躲避人群,最终被同伴渐渐疏远。
个性缺陷型:这类孩子可能因为某些行为或性格特点不讨喜,导致在社交活动中举步维艰。
当孩子陷入社交孤立,家长可以尝试寻求班主任的帮助。请老师充当孩子的 “好朋友”,在同学面前多和孩子亲近互动,用老师的影响力为孩子打开社交局面。
如果孩子不愿开口交流,要么是觉得不被理解,不想对“牛”弹琴;要么心里有戒备,怕吐露的秘密变成家长“告状”的证据。怎么打开孩子的话匣子呢?
许多家长觉得,孩子越不说话,自己越要没话找话。比如有些家长,即便孩子满脸不耐烦,也反复念叨。但这样的 “强行沟通”,只会让孩子更加抵触。
真正有效的沟通,第一步是学会“少言”,给孩子留出表达的空间。家长不妨先按下“暂停键”,避免让对话变成单方面的“信息轰炸”。
父母如果一开口就是指责、命令 ——“你怎么又这样”“赶紧去学习”,孩子瞬间就会竖起防备。聪明的家长懂得用“我”来破冰:“我今天遇到件怪事!有个人的做法特别离谱……你怎么看?”
这种以“我”为视角的分享,可以平等地交流感受,孩子会不自觉参与讨论。随着对话深入,家长就能知道孩子的内心需求和烦恼了。
为什么孩子抗拒和父母聊天?因为家长总急于输出对错标准,大部分对话都变成了“说教现场”。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比较大。这时,家长最该做的不是讲大道理,而是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这听起来真的很生气,换作是我也会觉得委屈……”
用共情代替评判,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希望家长运用技巧与智慧,放下 “教育者” 的姿态,用倾听、理解和尊重搭建和孩子沟通的桥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刚刚,上海热到全国榜一!这波高温已连续17天,还要破纪录!危重患者增多,注意“四防”
男子帮朋友“接收贷款”后对方突轻生,聊天记录还原其疑身陷AB贷困境过程
苹果环保新材质:iPhone 17 系列 TechWoven 手机壳上手视频曝光
荣耀Magic V Flip2已发布:对比小米MIX Flip2,谁更值得考虑?
华为9月19日将在巴黎发布新品,WATCH GT 6、手机平板新品登场
苹果公司指控前Apple Watch工程师窃取机密传感器技术并交给OP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