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是从今年9月开始,所有中小学生每学年至少要上8课时的AI通识课;另一条是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海淀)官宣成立,准备培养顶尖的AI苗子。
其实,作为北京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在AI新赛道上,始终保持“抢跑”姿态。
比如,扎根海淀核心产业带的海淀实验二小,就称得上是这场教育变革的领跑者。
从2014年每周开设一节人工智能课,到2017年升级完成人工智能编程课;
从入选海淀第一批6所人工智能试点校,到进入北京103所智慧校园示范校大名单……
这所一直把“科技强校”作为发展定位的海淀老牌名校,走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新科技的脉搏上。
学校在“智能体元年”把基于智谱大模型开发的AI智能体引入课堂教学,揭开了AI教育的最新玩法!
海淀实验二小用AI技术为教育注入活力,让每一个孩子向阳生长,而校园里富有人文温度的“实验·梯”,则悄然见证了孩子们的另一种成长。
实验·梯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积木游戏。它不仅是童年的穿越,成长的阶梯,更是知识的拾级而上,象征着“一日一进”。
“红色的积木为什么最高呢?‘实验·梯’与校徽又有怎样的关联呢?”叶老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思考。
海淀实验二小认为,提问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有问题的孩子不是“问题孩子”,而是未来世界的“解题者”。
我们用非常开放的方式,让孩子们大胆地和AI对话——不是找答案,而是提供多个角度,让思维进一步发散和拓展。
在课堂学习场域,AI智能体和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双向奔赴的探索之旅。每个小组向AI小助手不断追问,一连串问题串成了一条逐渐深入的思考链条。
这种有趣的互动和思想的碰撞,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也将智能体的问答能力转化为一架云梯,让思考从课上延伸到了课后。
下课铃一响,孩子们就围在“好奇文化看板”前,看看又有哪些实时刷新的好问题通过屏幕上墙了。
这面用AI算法动态生成的“智慧墙”,把实验二小变成了充满科技能量的磁力场,也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让孩子在心底埋下“原来我这么棒”的认知种子,这也是学校研发AI智能体的深意之一。
海淀实验二小的校园早已成为充满了提问和互动的智慧学习空间。到处都是睁着好奇眼睛的“好奇宝宝”,随处可见永远在追问的“问题学生”和“问题探索者”。
构建智慧学习生态,最大限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个问题得到有效回应,也让每次提问成为思维跃迁的阶梯。
学生成为知识探索的真正主角,在教师这位“导演”的引导下,与智能体这个助教亲密互动。
整个学习过程犹如一场闯关游戏:学生输入想法或者上传图片,只要回答触碰到了预设的节点,系统就会自动开启下一关。
类似的“玩中学”的名场面,正在海淀实验二小的课堂高频上演。看似轻松的游戏化设计背后,透着老师们的巧思和良苦用心。
为了实现“以学定教”,老师们需要根据各班学情,用语料库和相关信息去训练和打磨智能体,同时也会加以限制规则,避免思维外包。
“前期我们要跟学生交流、访谈,摸透学情后,再把学生的薄弱点和素养目标融合到一起,形成一节课的任务流。”数学老师冯冬梅强调,“不是硬把AIKaiyun平台 官方入口技术塞进课堂,而是让学生跟着智能体的引导深入思考。”
面对AI智能体,孩子们的眼睛闪闪发亮,这种兴奋感也成为深度学习的最佳催化剂。
更加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对知识“上难度”的渴求,推动着教师团队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创新,突破传统教学的天花板。
据了解,学校多个学科的先锋老师组成了STEM工作坊,构建起“AI教研共同体”,开展周推荐、月分享活动,基于智谱大模型开发出自己的AI智能体,为备课、授课等提供智能化支持。
在全国积极推进科学教育“加法”的背景下,海淀实验二小将AI智能体深度融入教育场景,老师们成功实现了数智化转型,教学教研发生了蜕变——
依据大模型数据形成《新教师手册》,帮助新手教师教学评价优秀率提升25%。
利用AI帮助教师快速整合图文、视频、虚拟实验等多元素材,生成教案和课件。
应用DeepSeek、智谱清言等大模型辅助生成创新实验方案,构建校本教学资源库。
我们用AI赋能教育教学,通过以智助学、以智助教、以智助研、以智助评,通过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架,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新型教与学的方式,以此来助力智慧学习生态构建。
最近,海淀实验二小再次传来喜报——在第二十五届海淀区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竞赛上,孩子们获得多个领域30余个奖项。
“我们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有效应用纳入学校《创造教育行动纲要》,相当于给科学教育装上了‘AI引擎’。”刘晔副校长介绍道。
植物栽培社团在这一点上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孩子们搭建的智能种植平台,月均通过大模型处理23个病虫害、温湿度问题,幼苗存活率提升至90%。他们开发的“叶片诊察”小程序,能识别7类常见病害,准确率超85%,相关成果荣获市级金鹏科技论坛一等奖。
“未来学校”主题活动,学生运用Stable Diffusion生成建筑方案,再用3D打印技术建造模型。
粗略统计了一下,实验二小的科学实践活动,学科涉及心理、美术、数学、英语、科学、信息科技、综合实践、语文等,主题包括探索自我优势、民间工艺品欣赏与创作、可能性实验、旅行计划制定、音乐编创、植物志制作、练笔评改、人脸识别智能闸机搭建、纸箱车设计等。
学校让孩子们经历兴趣发现、技术学习、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全过程,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艺术家一样设计,像工程师一样创造。
值得关注的是,技术在海淀实验二小从未喧宾夺主,孩子们永远是真正的“主角”。学校培养的不是AI工具人,而是面向未来的AI玩家,甚至是定义AI规则的人。
作为首批“海淀区素质教育优质学校”,海淀实验二小所有的教学和活动设计,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为创造者的幸福人生奠基,这也是学校的办学使命。
从用技术、用好技术到回归教育本质,从全域学习样态到智慧教育生态,从技术嵌入到数据驱动再到素养贯通,当科技的温度渗透进了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活动的各个环节,这所拥有近80年历史的老牌名校,正用AI智能体重新定义“优质教育”,让孩子们从这里“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