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郑州金融岛,露天音乐会的旋律飘荡至耳边,眼前是宁静的湖水,一时间电影照进了现实,就这样被治愈。在如意湖,夜晚的水域化身时空之门,登上游船,让身处中原的游客一秒穿越
晚风里飘散着小龙虾的鲜香,霓虹下跃动着年轻摊主的创意,这里的夜景美成了另一个层次。热情叫卖的小贩,品尝小吃的游客,打扮时尚的年轻人,民生温度场景串联起市场活力,构成一幅生动的夜生活图鉴。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支持旅游景区景点、文博单位拓展服务项目,合理延长经营时间,扩大接待规模。
近期,河南省商务部门还印发了《“乐购河南品质生活”二季度促消费活动方案》,鼓励各类商圈、商业街、文化体育场馆等延长营业时间,开展“夜宴”“不打烊”等促销活动。支持各地通过旅游观光、文化演艺、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丰富夜消费内涵,“一城一IP一品牌”擦亮夜消费名片。“五一”假期,“夜游”搜索量同比增长50%。
河南省委书记刘宁在郑州调研夜经济发展工作时指出,“发展夜经济是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务实举措,是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有效载体”。
我们应该把夜经济放在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坚持国际经贸斗争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它的重要意义。
如今的夜经济早已突破“夜市吃喝”的单一维度,正向着多元化消费场景不断迈进。文化赋能、灯光科技、低空经济等科技元素成为夜间消费的新亮点。比如,商圈夜市的汉服少女在文创市集直播带货,现代手段成为传统文化的最佳CP;河南安阳以殷商文化元素为主题,让文物“飞”上夜空,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幻光影;漯河神州鸟园创新场景,非遗花火绚烂开演,让市民大饱眼福。
这些创新实践印证着,夜经济不断向产业化、专业化、品质化方向升级,逐渐走向“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全方位发展的新“夜”态。夜经济的未来,必须依托城市独特的人文底蕴,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消费场景,提升游客沉浸式体验。
00后摊主用3D打印技术定制夜光饰品,不少市民驻足欣赏;95后调酒师在移动餐车前现场调酒,吸引顾客互动下单。年青一代的创业者不再简单售卖商品,而是构建社交场景,这种转变使夜市从交易场所升级为社交空间。
当前,年轻化正成为夜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8~35岁年轻群体贡献了夜间消费总额的68%,他们不仅作为消费者重塑市场,更以创业者身份深度参与业态创新。一方面,各地夜市围绕新的消费需求打造消费场景,优化产品供给结构,让夜市受到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另一方面,年轻摊主的加入,给夜市带来了更新颖的经营理念、更灵活的设计创意。
这种变革是经营理念的更新,年青一代从产品交易转向体验营造,从单一消费升级为社交场景,“为社交买单”的新消费逻辑正重塑着人们的消费习惯。
夜经济的蓬勃兴起,满足了游客的休闲需求,释放了消费活力,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但应该看到,一些地方的夜经济存在同质化等问题,许多夜市的内容、产品雷同,缺乏自身的独特性,这必然会降低消费者的体验感,不能做到真正“留客”。
如何让流量变留量,需要不断地深入探索。如今文化符号与城市形象高度关联,每个城市都有独属于自身的文化烙印,刻在骨子里,融于血脉。因此,要以文铸魂,打造本土特色品牌,让游客获得独家记忆。有辨识度以后,便要以新赋能,因地制宜打造丰富多元的消费场景,比如以沉浸式演绎、商旅融合、IP化运营等方式赋能产业升级,推动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夜经济注重消费体验,发展夜经济,必须以游客的需求出发,为其提供一个有序、安全、便捷的环境。这不仅需要经营主体不断创新产品和提升服务,更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在多方合力之下,夜经济正在点亮中原大地,描绘烟火人间的美好画卷。